为您提供:山东莱芜莱城区张家洼街道片家镇村丧事花篮预定
片家镇村同城花圈店网站,网上订鲜花花圈、片家镇村祭奠花篮哀思花圈,保证花材新鲜和鲜花质量,片家镇村花圈配送。专业提供山东莱芜莱城区张家洼街道片家镇村葬礼鲜花圈制作,片家镇村白事鲜花制作,与葬礼花束配送,全部新鲜葬礼花圈当天制作,片家镇村葬礼花圈,山东莱芜莱城区张家洼街道片家镇村葬礼花篮当天送到,代写葬礼花圈悼词,代写葬礼鲜花挽联,按您的要求把山东莱芜莱城区张家洼街道片家镇村葬礼花圈送到指定地址,也可以将片家镇村葬礼花圈代送到殡仪馆!
片家镇村丧事花篮预定服务项目:提供网上订花送花、鲜花、蛋糕、花篮、花圈、果篮,公仔,巧克力,绿植,会议用花,展会用花,节日用花等订购,您只要通过网上下好订单,我们会安排片家镇村附近连锁花店及时送出,并由总部提供售后服务。为保证客户的利益,所有的商品订购流程均在本网站统一完成,多谢!
配送范围:
订货流程:
浏览商品→点击购买→注册或直接购买→填写订单→选择支付方式--成功提交→配送店按您要求送货上门
注意事项:
1、片家镇村市区可以做到最快3小时送货上门(郊区需另外加收运费),但请尽量提前24小时订货,以保证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安排送货。
2、正常配送时间为:8:30—21:00(乡镇晚上不配送),17:00以后订购的商品系统会转到第二天安排!
3、每张订单的确认、配送和收货人签收状况,送货人可在每个环节查询自己的订花状态。
4、片家镇村市区免费送货上门,片家镇村乡镇需加收路费(30-80元)部分乡镇及郊县仍无法送达,订购之前提跟客服联系
您现在的位置:
山东 >
莱芜 >
莱城区 >
张家洼街道 >
片家镇村
配送范围:
片家镇村位于莱城西北10公里,张家洼办事处驻地西5公里处。北接口镇,西连长埠岭,南邻藕池村。处于黄淮海农业开发区的中心地段。耕地2400亩,775户,2405口人。
片家镇村建村年代久远,可追溯到唐朝龙景三年(公元709年)。因片姓居于此,以姓命名为片家镇。与景家镇、蔡家镇、吴家镇、杨家镇合为一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由于五个自然村连成一片,人口密集,交往密切,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康熙莱芜县志》载:“口镇•镇里保•片镇村”。1933年春,片镇属四区管辖;1945属陈村区委管辖;1946年至1949年,片镇村隶属口镇;1949年至1957年隶属港里区;1958年至1985年片镇村隶属口镇公社港里管区;1985年11月,隶属张家洼镇;2001年1月隶属张家洼街道办事处至今。
旧社会片镇村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3年日本鬼子一次就烧毁民房几十间,村人泮林书、泮立成因不向鬼子低头,被拴在马尾巴上活活拖死。仅1943年一年外出逃荒的就有30多口。
片家镇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日军占领口镇,党组织转入地下,采取“打进去,拉出来,分化瓦解,打击坏中坏”等手段,搅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镇里区委书记景舫、镇里乡书记刘清德等组织农救会等。1945年村里成立武工队,队长康树生,率领镇里5村的武工队员魏宿业、片照庆等和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曾多次活捉鬼子汉0。
解放战争中,村民片振长、片昭玉、片昭岳等纷纷报名参军参战。留在村里的人为子弟兵抬担架,运弹药,妇女们做军鞋军袜。全村人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片立贤等10余人打过长江才返回。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解放后,片家镇人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向大自然宣战,齐心协力建设农村。1956年高胜发等50多人响应号召到东北开荒。1956年5镇合建为一个支部,书记是潘林涵。1957年修西岭扬水站一座,1958年修雪野东干渠,片家镇出300多劳力。1960年后开始深翻整平土地500亩,1965年修第二座扬水站。两座扬水站共浇地2200多亩,占全村耕地的80%。1990年后,各村建东西大路一条,交通顺畅,运输业大量发展,汽车拖拉机开进了百姓家,一般户年收入5千元,有的达到上万元。
1998年,五个自然村实行自治。
片家镇:
片家镇位于杨家镇、吴家镇、蔡家镇、景家镇四村的中心位置。地处平原,耕地面积764亩,195户,668口人。片家镇村共有潘、片、魏、吕等姓氏,其中以潘、片二姓居多。清朝时片家镇四周建有土围墙,墙外挖有护村河。因年代久远,墙倒、河淤,现能看到的仅有约2至3米高的残墙。护村河村北、西面除自然河流外其余全部为良田。据说土围墙和护城河乃是村中大户人家出资修建的,以期阻挡劫匪之用。土围墙四面各有门,现在许多老人还习惯称东门、西门、北门、南门。现在可见的只有北门旧址,作为北面与外界相连的道口。
片家镇村人富有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在片家镇村北门不远处有烈士碑,上面记录100多位在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片家镇的英雄儿女,后来此碑毁于大火之中。据《莱芜县志》记载,1945年农历5月1日,驻口镇的伪军奉命南调安徽,我军获悉后,埋伏待敌,5月3日敌人出镇南下,当敌人先头部队一个营靠近片家镇时,我区中队利用片家镇的围墙、水沟等有利地形对敌迎头痛击,阻住敌军去路,15分钟后,我军主力部队从东线赶来,投入战斗,激战两小时,打得敌人丢盔弃甲,尸体遍野,此战共毙敌100余人(副营长一人),打死战马7匹,俘虏150余人,缴获-炮300余件。这次片家镇伏击战是莱芜战场上讨吴战斗中的一次大捷。
片家镇村人聪明智慧,勤劳能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涌现出了大批的致富带头人,其中在潘林芬的带领下,靠皮革加工,部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有的盖起了三层小楼,有的正在扩大生产观模。日子越过越红火,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杨家镇:
杨家镇耕地562亩,145户,503口人。村中有潘、杨、吕三姓。据记载,明洪武年间杨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因邻村以镇取名。冠以姓氏,故名杨家镇。为清道光进士潘绍烈故里。
重视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是杨家镇村的优良传统。杨家镇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稍有年纪的人都能讲出一套文化传统来。早在明清科举时代,杨家镇人就有办私塾的传统。村中大多数人都能知书达理,正因如此,村中善书画者历久不息,在片镇五村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杨家镇村中心有三座古宅建于清道光年间,现两座古宅保存完好,青砖小瓦,深檐叠脊,每宅正堂屋五间,厢房齐全,均为东南大门,门外有窄深的胡同,这就是翰林潘绍烈的故居。
潘绍烈,字子骏,号西村,乙酉科拔贡,戊子科举人,乙丑科联捷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敕封文郎散馆,后为元氏县(河北省)知县,随任鸡宁县(福建)知县,回家丁忧三年不再复出,至本县汶源书院任主讲,善书法诗文,对境内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著有《潘太史遗稿》。
现存世的有《潘太史遗稿》文本、官帽等。莱芜市莱城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东邹村王敦仁存潘绍烈楷书12幅屏,每幅高1.8米,宽0.45米。字心高1.5米,宽0.35米。鲁中冶金公司潘东辉存潘绍烈楷书横幅两幅,均为绢芯、纸裱、一幅《朋党论》22行400余字,另一幅16行190余字,潘绍烈书法刚劲有力,莱芜有“潘牛吕马”之说。
潘绍烈于嘉庆元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即天资聪颖,喜爱读书,表现出了横溢的才华。因家庭贫困不能自给,入塾不久即-辍学在家放牛打柴,仍手不释卷,堂兄潘绍龙为济南藩署掾吏,为人乐善笃义,供潘绍烈上完私塾,出资供潘绍烈赴县城参加考试。后来接其到省城读书。潘绍烈读书十分用功,终于考取了进士,又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并敕封为文林郎散馆,留在京城编史修志,校点天下文章。
潘绍烈幼年家贫,刻苦攻读成才的经历,成为杨家镇人的楷模,杨家镇人酷爱文化,热衷读书。特别解放后,通过考学等途径成为优秀人才的很多,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成为杨家镇的骄傲。
杨家镇村村民聪明勤劳。现在的杨家镇村靠科学种田、农业结构调整走上了小康路,塑料小棚的种植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000余元。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杨家镇的绿色车间。
蔡家镇:
蔡家镇,872亩地,220户,759口人。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蔡耕由河北枣强迁此,故名蔡家镇。蔡家镇村南首,有座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唐经幢,此幢建于公元709年,八棱形,莲花座,幢翼角起,高3.62米,周长2.24米,八面均有阳刻文字,其中一部分胜陀罗尼经,一部分是县令贾思玄治理莱芜的业绩。幢身除几处弹痕外,尚属完整,这座经幢是“唐朝景龙三年四月八日由宋州宁陵县贾思玄敬造”。幢体西、南刻有序文,其它几面分别是楷书阴刻字。据史料记载,此经乃印度娑罗门僧佛陀罗利所译,于唐高宗李治仪凤元年传人我国,是唐以后镌刻在石头上的一种流行的-。由唐经幢可推知宁陵县早在唐朝时达到兴盛的程度。相传蔡家镇村以北为唐宁陵县的旧址,近几年来人们挖土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发现过瓷片、冶铁的残渣以及青砖碎瓦等物品。据说宁陵县在唐代曾为一繁盛大县,其城南门即为今蔡家镇村西的大桥,后来毁于一场不知来历的大水之中。人们传说在片家镇村东北方向有一条鬼沟,有一很大的涌泉,忽然一夜之间鬼沟开了(后人称“开沟”)大水涌出,将整个宁陵县冲了个一马平川,不复存在,至于灭于何年何月,人们不得而知,人们相传在蔡家镇村西大桥上每60年可一现宁陵旧貌,像海市蜃楼一现即无。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景家镇:
位于片家镇五村的最东端,耕地677亩,184户,589口人,以刘、吕、景姓较多,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镇里保•景家镇”。据纪氏墓碑记载,建村于元代,后景、吕两姓迁于此,因景姓成为大户,邻村多以镇取名,故名景家镇。
景家镇村素有革命传统,村人参加革命时间较早,最早在1933年入党,参加革命人员多,当时不足二百口人的村庄仅烈士就有9人(见附录)。
景家镇村西曾有关帝庙一座,曾极盛一时,后来拆除。
吴家镇:
吴家镇,耕地215亩,60户,219口人。潘、吕两姓居多。据记载,明万历年间,韩姓迁此,吴姓早居,故名吴家镇。后吴姓他迁,仍沿用其村名。
吴家镇村布局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由于地理关系,没有与外界直通的大道,显得较为封闭,村中无集体经济来源。男劳力以外出务工为主,女劳力务农生活,平静而自足。
相传吴家镇村南有一土地庙,建国前香火较兴盛,建国后拆除。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本文地名介绍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